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

「中國人,記得,永遠要幫中國人」

「中國人,記得,永遠要幫中國人」
她用濃濃的上海口音說著。

今天到一家不怎起眼的中國餐館
一個老婦人見我就上前,「你是中國人嗎?」
我不置與否,「我是香港人」
「啊!是來讀書的中國學生?」
在個陌生人前,也無謂再堅持甚麼身分認同,「嗯,是的。有沒有中文餐牌?」
「不要看餐牌,那是給那些不懂中國菜的丹麥人看。」
老婦人此時就直接推著我的肩,把我(這個客人)拉進廚房。

「你想吃甚麼,直接告訴我,我煮給你吃!」
我恍了恍,心想「唔係下化」
「說吧!想吃甚麼?」
她就指著廚房中很多不同的食材叫我點選。
隨便點了些,她開始即興"創作"。
我便坐在廚房一角的"中國式摺檯"旁,跟她聊起來。
(第一次坐在餐廳的廚房,一邊看著廚師煮菜,一邊跟她聊天,一家很家居的setting)

原來她來自上海,六四後就移民歐洲,已經二十五年了。
「二戰到內戰到解放,大踴進,不停天災,反右,上山下鄉,婚禁,文革,一孩政策,六四……我們這一代中國人,由出生以來就沒有幸福過。」她歎著氣。

在歐洲生活,遠離了當代中國
對於祖國或民族,記憶停留在25年前
也遠離了近年甚麼中港矛盾的
管甚麼內地人或香港人,都是中國人

可能是由於在丹麥生活孤單,也可能是慨嘆中國大半世紀來的荒謬
她勸教我 「中國人,記得,永遠要幫中國人」
(有型到呢,好似李小龍上身。拍電影既話,大概會剪黎做trailer)
移民了外地的中國人,似乎都凍結著某個時代的民族情感和記憶
老婦人是屬於那個沒有中港區別,講血濃於水的年代。

她覺得我一個人來讀書應該會很孤單、辛苦。 (雖然不是事實)
所以離開時,她把電話留給我,
叫我想吃甚麼就先打電話給她,好讓她預先買好我想吃的。
像個親戚長輩對後輩說的話。
但其實我倆,只有那似有還無的民族連繫

愛國,對我來說,是個過份抽象、空洞的口號
在她身上看到,親切地對待自己國家的人,似乎就是愛國的其中一個面相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